据统计,在全国上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目前有1200多家是外商投资企业,且其中大多是世界500强企业。这些跨国公司的经营规模、技术实力和跨国经营经验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具有参与整车企业同步开发新车型、系统开发和模块供货能力和经验的企业,几乎都是世界跨国汽车集团的系统、模块级配套一级或二级供货商。他们以其雄厚的资本、技术实力和丰富的运作经验,很快在中国占据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大陆集团便是这些大跨国零部件企业的典型代表,由其近期在中国市场的最新战略便可窥见跨国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动向。
将中国市场作为重要增长引擎 竭力满足本土客户需求
刚刚过去的2013年仅大陆集团一家企业就在中国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并进行多个项目投资。可以说今天的中国既是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许多企业已经将中国市场作为最重要的增长引擎。以大陆集团为例,其在2014年初的媒体圆桌见面会上就明确表示通过“扎根市场,服务市场”战略,将继续推进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加深与本土整车厂商的合作,同时进一步增强非汽车主机业务以实现“均衡的客户组合”。此外,随着清洁能源、道路安全、汽车互联这些议题在中国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陆集团也表示已经准备好了一系列行业领先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市场需求。这些表态均显示了大陆集团看重中国市场,加快中国市场布局的目的,由一斑而窥全豹,不难想象其他跨国零部件企业也会视中国市场为发展重点,顺应中国市场发展的需求加快技术的渗透和产品升级。
环保压力大 跨国企业力推内燃机及电动车解决方案
雾霾在中国已经不是新鲜词汇,动辄就覆盖全国十几二十几个城市,在严峻的环境压力面前,汽车的节能减排也愈发显得迫在眉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也备受政府和消费者的关注,在这样的形势下,各跨国零部件企业更想凭其技术优势占据清洁能源的领先地位,在这块大蛋糕上分得尽可能多的利益。以大陆集团为例,其主要想通过提高内燃机的燃烧效率以及推进动力总成系统的电气化来占领中国的清洁能源市场。
目前来看,在传统的动力领域,大陆集团已具备了成熟的内燃发动机技术,例如柴油直喷、汽油直喷、柴油机选择性催化还原以及涡轮增压器,这些技术能将油耗降低5%至25%。在电气化方面,大陆集团将其全新的“48伏环保驾乘” 系统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一系统用48伏的电气系统及元件对传统的12伏电网进行补充,节油效率达到约13%。此外,大陆集团还拥有面向电动汽车的完整产品组合,包括:支持微混合动力的电网系统;支持全混合动力及电动车的电力电子及能量储存系统;全面支持微混合动力、全混合动力及电动车的电机。除节能减排技术外,大陆集团同时也注意到了车内空气质量问题,推出了环保型汽车内饰表皮材料的解决方案。这一系列贴合当今社会发展要求和中国市场需要的技术均是其占领中国市场的筹码,也是各跨国公司都在积极推进的策略。
安全意识提升 跨国企业瞄准安全解决方案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3全球道路安全状况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达到了约 124万。2011年中国的每万辆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2.8人次,中国政府的目标是在2015年将这一数字下降到2.2人次。面对安全意识的逐渐增强,安全目标的逐年提升,对汽车安全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促使零部件企业不断地在技术上去寻求突破,在这方面中国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在竞争中还难以与其抗衡。还是以大陆集团为例,其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为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服务的环境传感器(雷达,红外线和摄像机),以及集成式高性能制动系统MKC1等均是汽车安全领域的前沿技术,在合理运用的情况下,这些技术可使严重碰撞事故的发生减少超过 40%,这对整车厂商来说绝对有着不小的吸引力。此外,不仅仅技术领先,这些跨国企业还加强了中国市场的本土化进程,大陆的本土化防爆轮胎就是典型的案例,这种本土化的策略进一步加强了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车联网火爆 跨国企业备战信息管理方案
中国现在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以及迅猛增长的智能手机用户群。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1月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已有大约5亿名移动网民。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互联越来越紧密频繁,对于汽车互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跨国企业紧抓这一发展趋势,在信息管理方案的研究上加紧步伐。据悉,大陆集团目前正在与包括思科、诺基亚 HERE、IBM在内的众多领先的信息技术公司合作,力求通过这些合作,为实现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及全自动化驾驶做好充足的准备。另外,大陆集团的工程师们也正致力于研发下一代的人机交互解决方案,可供驾驶员与车辆间进行直观的对话。这些既是大陆集团打造强大的车联网的连环举措,也可从中看到跨国企业占领中国车联网市场的勃勃野心,毕竟在这方面中国本土企还处于远远落后的地位,虽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迎头赶上,但也必须有危机意识,必须逐渐增强自身的研发实力,从而提升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这样才能慢慢拉小与跨国企业的差距,才能争取到一定的市场份额。
由制造向研发转移成为跨国企业在华的新战略
中国汽车市场结束了高速增长的时代,进入低速稳定增长的阶段,而这同一时期市场主要变化也存在差异,汽车产销变化波动直接影响各大公司在全球投资重点的转移。中国不仅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制造的中心,而且在向研发中心转移,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跨国企业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在中国来料加工,而是更重视技术的引进和投入,这不止体现在以上跨国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安全技术领域,车联网领域的激进战略,还体现在跨国企业在中国实实在在的投资扩建上,以大陆集团为例,2013年这一年间大陆集团在中国完成了六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投资,进一步扩大在这一核心市场的地位:投资800万欧元打造康迪泰克常熟研发中心;投资3,600万欧元扩建大陆汽车系统(常熟)工厂;投资656万欧元扩建大陆汽车电子(长春)一厂;马牌轮胎第3000家零售店在济南开业亮相;组建陆博汽车电子(曲阜)有限公司;大陆汽车电子(芜湖)二厂也破土奠基。这些投资展示了大陆集团着力强化在华汽车市场地位的战略部署,也是大陆集团由制造向研发转移的真实体现。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